澳洲,约3900万年前和南极洲完全分离成为一片独立的大陆。因为早早就和各大洲分离,物种演变缓慢,所以如今澳大利亚的土地上生活着很多奇葩的动物;
比如鸭嘴兽,一种卵生哺乳动物、袋鼠,哺乳动物里的跳高跳远选手。还有今天咱们要说的主角,澳洲蠢萌动物——袋熊。
袋熊(Phascolomidae),澳大利亚独有的物种,是袋熊科2属3种动物的通称。袋熊的三个种类分别是昆士兰毛吻(鼻)袋熊、南澳毛吻袋熊和塔斯马尼亚袋熊。别看袋熊长着一副熊样,要说血缘,它们和袋鼠、考拉等动物还是亲戚。
虽然袋熊外貌长得和熊有点相近,但是生活习性更接近于啮齿类动物,喜欢吃草、穴居,善于挖掘。因此,袋熊的四肢肌肉发达、粗短有力,方便它们在地底下挖洞。
成年袋熊体长最多可达一米,体重最多可达35公斤。然而,这种毛茸茸胖乎乎、看似强壮凶猛的动物,和它们的亲戚考拉一样,蠢萌、奇葩得很:
能拉出立方体便便
和其他动物不一样,袋熊的便便不是圆润的长条形,而是一颗颗宽约2厘米的立方体。
来自美国的机械工程博士后研究员Patricia Yang,曾经研究过袋熊立方体便便的成因。Patricia Yang和研究团队用数学模型,还原了袋熊肠胃蠕动的模式。发现袋熊的肠胃蠕动并不是统一的水平波浪式向前,而是无规律的蠕动。
再加上袋熊肠胃末端的弹性形变只有20%,所以便便会在末端被挤压成一个个有棱有角的小立方体。而且,袋熊的消化物里含有大量的植物纤维,更有利于它们在肠胃里把便便塑造成立方体。
值得一提的是,袋熊一次排泄能拉4-8颗便便,一天要拉100多颗。它们拉这么多便便的原因,和这些便便的作用有关。
袋熊方形便便可以用来标记领地,它们的视力很差但嗅觉灵敏。袋熊会把便便收集起来,堆放在领地周边,用便便的气味告诉其他袋熊:这是我的底盘;同时,便便的气味也是袋熊寻找配偶的“路标”。
喜欢喂自己的宝宝吃便便
和很多澳大利亚的动物一样,雌性袋熊身上也会长有一个育儿袋。
不过,由于袋熊的生活习性是喜欢刨坑,为了避免在刨坑的时候把泥土给刨进育儿袋里,让宝宝吃土。所以,袋熊在进化的过程中,让自己的育儿袋变成了往后开口的。
然后待在妈妈育儿袋里的袋熊宝宝,会面临一个很尴尬的情况:当妈妈拉便便的时候,那些立方体的粑粑很大概率会劈头盖脸糊在自己的脸上,这才是真正的“屎到淋头”。
或许袋熊宝宝应该庆幸,自己的妈妈不会拉稀。
上面咱们提到过,袋熊拉出来的立方体便便可以用来标记领地和寻找配偶。除此之外,这些立方体便便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可以喂给袋熊宝宝吃!
是的,袋熊妈妈会把自己的便便喂给宝宝吃。因为袋熊的新陈代谢很慢,吃进肚子里的食物需要14天来消化,还不一定能消化干净。
平时爱吃草根、树皮的袋熊,肠胃里会有一些专门消化植物纤维的细菌,可是袋熊宝宝缺乏这种细菌。所以,袋熊妈妈就经常给自己的宝宝喂便便吃,不仅利于消化还能给袋熊宝宝补充消化植物纤维的细菌。
喜欢给宝宝吃便便这一点,袋熊和亲戚考拉一模一样,不是一家人还不进一家门啊。
短头短腿“铁”屁股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袋熊的体态特征,那就是短头短腿“铁”屁股。袋熊的头骨扁平,面部和鼻子较短;四肢粗短但有力。
重点要说的是:袋熊的“铁”屁股。
袋熊平时看着温温吞吞的,可一旦遇到天敌它们也能爆出惊人的速度,能以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狂奔90秒。
由于袋熊活动的范围一般在自己洞穴附近,这段时间足够它们回到洞穴里。等袋熊跑回洞穴之后,它们不会第一时间钻进深处,而是在洞穴门口停下来只露出一个屁股,因为屁股是它们进攻和保护自己的“武器”。
袋熊的屁股上长着一层硬骨板而且还有厚实的皮毛,它们钻进洞穴头朝里屁股朝外,天敌就无可奈何了,毕竟几乎没有动物能啃得动袋熊的“铁屁股”。
要是天敌还不依不饶,堵在家门口不走,袋熊就会使出自己的“绝招”——用屁股“夹爆”敌人的头。
它们首先会放低的自己的屁股,引诱天敌深入并且头伸到屁股的上方。然后再用尽全身的力气,往上猛抬“铁屁股”。通常来说,袋熊的第一下“铁尻猛击”,威力就足以夹爆天敌的头骨了。
比如有生物学家就曾在袋鼠的洞穴门口,找到一具头骨破裂的虎鼬(袋熊天敌之一)尸体,就是下面这个倒霉孩子:
那万一第一下没有整死自己的天敌怎么办呢?袋熊就这样用力抬着自己的屁股,一直地把天敌的脑袋挤到洞穴的墙壁上,活生生把敌人闷死。
后记
目前,世界上所有的袋熊几乎都集中在澳大利亚。前年的那一场旷日持久的山火,袋熊还被动地保护了很多小动物,那些小动物跑进袋熊的山洞穴里,躲过了毁天灭地的火灾。
尽管袋熊有着很强的自保能力,但目前昆士兰毛吻(鼻)袋熊已经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澳大利亚生物学家预计,它们在未来大概率会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