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吾日三省吾身什么意思(《论语》解读:三省吾身)

时间:2024-09-28 09:31:37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英译

Master Zeng said,“Daily I examine my person on three counts. In my undertakings on behalf of other people, have I failed to do my utmost (zhong)? In my interactions with colleagues and friends, have I failed to make good on my word (xin)? In what has been passed on to me, have I failed to carry it into practice?”


要义

自省内求是为学之道的基本方法。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释词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南武城(故城在今天山东平邑县附近)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这里反省的是三件事,和“三省”中的“三”只是巧合。如果这“三”字是指以下的三件事而言,依《论语》的句法应该是:“吾日省者三。”和《宪问篇》的“君子道者三”一样。

3)谋:是办事的意思。

4)忠:朱熹说:“尽己之谓忠。”是尽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5)信:朱熹说:“以实之谓信。”就是实心相与,不只是说到做到,言而有信,而是时时刻刻,对谁都真心实意,没有虛情假意。

6)传不习:传,有两解,一是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二是为己传于人。从上文的为人谋、与朋友交推断,这里应该是己传于人。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练习等,这里概括的翻译为“复习”。


成语

1)一日三省

解释: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2)三省吾身

解释:省:检查、反省;身:自身。指多次自觉地反省自己。


解读

吾日三省吾身:“三”,是量词,可译为三次,也可以译为多次。这里我建议,译为三次,因为有具体的反省次数,就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和约束力。曾参是一个自控能力很强的人,这里的三译为三次更符合他的特点。“省”,是反省。“身”,不是身体,而是自己。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都要三次反省自己。这句讲的是原则,每天要从三个方面,三件事情反省自己。这三件事情就是忠、信和习,说是三件事,其实就是一个件事,就是修身。忠、信、习的内涵,就在于“尽己尽责”、“诚实守信”、“身体力行”。但这里的“三省”,我觉得只是反省上面的三件事,其实也不太合理,应该是多件事情,只不过上面说的三件事更加重要而已。


为人谋而不忠乎:什么是忠?“忠”是孔子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尽心尽力、全心全意的一种处世态度与方法,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忠是事人之道,为人谋事之道。忠有几层含义:首先是事君,就是国君。如孔子所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出自《论语.八佾》13.19)其次,是上级领导,领导交待的工作要认真完成。最后,是他人,泛指一般人。《朱子集注》上解释说:“尽己之谓忠”。你能够尽心尽力,这就是忠。


替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竭力?这是要反省的。我接手这个工作,有没有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好?这句话是讲事业,尽心竭力工作的核心,是带着思想工作。要时刻站在老板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老板让自己干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怎么能把这件事干得更好。所以“为人谋而不忠乎”的核心是,一个人是不是带着思想工作,你是不是每天在替老板在思考问题。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交朋友,要讲信义,朋友不可欺。你不欺人才是不自欺,欺人就是自欺,自欺欺人。什么叫信?《朱子集注》上解释说:“以实之谓信”。“信”也是孔子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本规范,也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信是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纽带,信是立身之本,诚实守信,就是守信人品、守住人格。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能干些什么。信也是立国之本,是一政党和一个政权巩固、稳定发展的保证。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当政者要恪守信用,取信于民。


与朋友交而不信,在人际交往中,要实实在在,真诚相待,没有虚伪狡诈,没有欺骗。中国有句老话:“极喜时莫与人物,极怒时莫与人书”。人们经常在高兴的时候就许诺别人东西,之后却无法做到;在特别生气的时候,就和别人决裂,之后就收不回来了。每天应该反思,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有没有做到有节制地承诺。我们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信用。当你对自己的信誉值估计过高时,就会很痛苦,觉得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守信用,别人都做不到。


传不习乎:什么是“传”?受之于师 叫传,从老师那里接受了教诲,无论是学问、知识、技艺等,都要反复练习,更要落实到行动中。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不去培养品德,不去讲习学问,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去追随,有缺点而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这种解读,其实是可以质疑的。从曾子当时的身份来看,他已经身为人师了,他是给弟子们传道授业的,所以当着弟子们的面,讲受之于师,好像不太合理。这里解读为给学生教授知识更合适一些。如果是受之于师,行文按“受而不习乎”更合理。传道授业,是要反省的。学习很重要,但传更重要,如果不能时习,可能就会遗害后学了。试想,一个老师不能与时俱进,勤行不已,一本讲义用了几十年,不去更新,不研讨新知识,试验新教学方法,那肯定不是一个负责任的传道者。


为什么要把曾参的这几句话放在这里?儒家非常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的人格。树人、做人、把一个做好,就是修身,这也是做学问,这些东西不是简单地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要在做事、人际交往、学习实践中体会来的。而自省内求,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回忆学而篇的第一章,我们会发现曾子反省的三个方面,可以很好地和孔子的言论进行呼应:反省“传不习”,对应的是“学而实时之”;反省“与朋友交而不信”,对应“有朋自远方来”;反省“与人谋而不忠”,对应的是“人不知而不愠”。由此可见,孔门弟子们的修身立德完全遵从的是孔子的教诲。


自省内求是儒家的基本精神,历来为古代士人所推崇。孟子提出了“反求诸己”。荀子则把自省和学习结合起来,作为实现知行统一的一个环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西汉扬雄在《逐贫赋》中说道:“三省吾身,谓予无愆。”意为每天多次自我反省,就可以避免过失。宋代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论语》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扩展

关于曾参

曾子,名曾参,字子舆,是孔门三期的学生,十七岁时与父亲曾点一起拜孔子为师。曾子二十七岁时,孔子去世,在孔子门下学习了近十年,他比孔子小46岁。孔子去世后,卜商等人推有若代孔子,接受弟子拜,曾参不服气。孔门十哲中没有曾子,但宋儒立道统,把他捧得极高,元代封曾子为“宗圣”,曾子的名气,反而比有若大,甚至超过了颜回。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四个学生有过批评,其中就有曾参。曾参在当时孔子的学生中比较鲁,鲁就是鲁钝、迟钝的意思。在孔子的眼中,曾参反应慢,不是一位灵敏的学生。也许孔子在世的时候,曾参的才华并没有表现出来。但曾参并不是笨,只是人比较老实,不太说话。从本章的这几句话中,我们就能看出曾参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他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并且有超出常人的反省能力和自控能力。


曾参后来嫡传孔门道统,成就非常大,下面几点可以为证:

一是参与编纂《论语》,《论语》中记载了曾参的临终遗言。曾参去世的时候,《论语》的编纂工作仍没有完成,后来有曾参的弟子参与其中。后世多数学者认为,曾参及其弟子在编纂《论语》中起了主要作用。

二是撰写《孝经》,这本书是由孔子传授,曾参撰写的。

三是记述了《大学》,关于《大学》的作者,学术办意见不太统一,但宋代朱熹认为,《大学》是由曾参记述的孔子思想。

四是曾参教育并影响了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写成了《中庸》。孔子的儿子孔鲤先于孔子去世,而孔鲤去世后的第三年,孔子也去世了。据说孔子在临终前,将失去父母的子思托孤给曾子。现在我们学到的儒家正统传承,就是从孔子到曾子,从曾子到子思,再从子思到孟子。而比较经典的儒家著作《大学》、《中庸》、《论语》都与曾子有关系。所以,曾子是儒家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人物。


曾参一生讲求合乎礼制,谨守道德不逾矩。他之所以能做到守礼法甚于生命,就是得益于长久的“三省吾身”习惯养成的严以律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最终成为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贤人。


提示

对《论语》解读的书非常非常多,每个人所处的时代不一样,背景和经历不一样,每个人的解读角度也会不一样,甚至会有很大的偏差,我们也不好说它一定就是错的。所以,读《论语》时,要放平心态,不纠结,不钻牛角尖。不论一个词或一句话有多少种解释,选择其中最适合你自己的来理解。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才能对你有所帮助,才能促进你采取行动,努力改变自己。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