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侠小说和电影中
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
造型奇特的“神兵利器”
这些传说中的兵器是真的存在的吗?
一起了解↓↓↓
血滴子
在很多野史、以及武侠小说中,都看到过所谓“血滴子”的存在,而这个名字也被多次用在暗器上,甚至还有以血滴子作为名字的组织机构。武侠小说中最常见的记载,便是以血滴子作为一种暗器使用。
传说在清朝,有一位道士研发出了这种名叫血滴子的暗器,依靠其轻松取人首级的特性降妖伏魔,然后被当时的皇帝召入宫中,交出了有关血滴子的制造技术以及使用诀窍。
但血滴子的使用操作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想要通过这样特制的暗器,在十几米或者几十米之外,将特定的器具精准套在敌人的头上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而且很容易被人发现,况且目标是活物,肯定会采取躲避行为。正因如此,更多人都偏向于认为这种暗器在历史上其实并不存在。
诸葛连弩
传说,诸葛连弩是诸葛亮在弩的基础上改良的。它的威力很强,一次能同时射出十支箭,但每一次发射都会有很大的冲击力,因为本身该武器的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大,所以一般不单独使用,一般是用来镇守营寨的。
在古籍史书中,曾记载了西晋镇南将军刘弘在诸葛亮故居时看到连弩的震惊,“物应机,大器无方,通人靡滞,大德不常……英哉吾子,独含天灵。岂神之祗,岂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
这是记载在《蜀记》中的原话,刘弘见到了诸葛故居中的连弩,惊叹之下大大称赞了一番,可见诸葛连弩当时是真实存在的。
比较可惜的是,因制作工艺比较复杂,诸葛亮去世后,诸葛连弩的制作工艺就失传了。
子午鸳鸯钺
据传,子午鸳鸯钺由清朝董海川所创。董海川生于清朝嘉庆年间,是八卦掌拳术的创始人和主要传播者。
子午鸳鸯钺这一器械有据可查的最早文献记载见于中国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评书大师单田芳的评书《童林传》,童林即是董海川的原型。
子午鸳鸯钺由长、短两个月牙形钢条合抱打造而成,并且两个钢条中间粗,两端细。长钢条的中部为握持部分,通常缠绕线绳以便握持。
如今,子午鸳鸯钺已成为八卦掌门派习武者广泛使用的器械。
峨眉刺
峨眉刺,是中国短双奇兵器的一种。其形状为中间粗、两头细的锥形体,中间有一圆环。其主要由刺身、刺尖和指环三部分组成,刺身为一钢制金属棒;刺身的两端为刺尖,头端为尖锥状;刺身正中有一小孔,上铆一铁钉,钉子可在孔中灵活转动,钉下有一圆环与之相连,该圆环即为指环。
使用峨眉刺时,将圆环套在中指上,手掌张开,左右手各持一刺,可运用抖腕和手指拨动,使其快速转动;也可将圆环套在中指上,余四指紧握刺身,随时准备出击,攻防兼备。
但由于时代的发展,曾作为暗器的峨眉刺已经难觅踪迹,只有一些放大的复制品用作表演。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搏斗需求
因而诞生了各种较为独特的兵器
记载中有正史、有野史
有的只是民间传说
无可考证或已失传
但也有流传至今的
如以上的子午鸳鸯钺与峨眉刺
蔡李佛武术博大精深
且所创俱为实战所用
其兵器自然也独树一帜
威力无穷
下面我们来看看
蔡李佛比较“奇特”的兵器吧!
蔡李佛九龙叉
蔡李佛九龙叉,是始祖陈享协助林则徐禁烟、担任水师衙门总教时研造的便于水上作战及与洋火器近身搏斗时的列阵兵器。
九龙叉也被蔡李佛视为是陈享的化身。它是参照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大竹杆狼筅”而以精钢铸造,顶端仿效大钯,三侧仿效手钩上下用迴钩,总体形成九叉,故称“九龙叉”。
可惜的是,上世纪50年代,由于“全民炼钢”运动,所有金属兵器都放进了熔炉,九龙叉也难以幸免。
现在所见到的九龙叉,基本都是仿制品,后人只能根据流传的兵器图谱进行仿制,细节上难以一一还原了。
蔡李佛蝴蝶双刀
相传,陈享学成下山时,蔡福赠予两样东西。一是赠诗:“龙虎风云会,徒儿好自为,重光少林术,世代毋相遗”;二是一对蝴蝶双刀。此蝴蝶双刀是蔡福让陈享联系各路武林好汉的信物,也是扬善除恶的象征。几年后,陈享谨记师嘱,不忘初心创立了蔡李佛门派。
如今蔡李佛人视“九龙叉”为陈享的化身,而“蝴蝶双刀”就是蔡福的化身。
蝴蝶双刀,因两刀交叉如蝴蝶而得名,双刀单刃,刀长与使用者的前臂同长,所谓“节短势险”。它便于携带,属攻防合一、颇具杀伤力的短兵器。
如今,蝴蝶双刀作为蔡李佛常用器械套路之一,已收录在蔡李佛招式典籍当中,它将惠及后世,经久不衰,不断焕发光彩!
蔡李佛七星刀
蔡李佛七星刀是陈享协助林则徐训练“禁烟”水勇的常用兵器之一。陈享在训练水勇战阵时,常用“黑底狗牙红边”的三星旗、五星旗及七星旗代表指挥官的不同等级身份,而手持七星刀者也就是低于使用九龙叉指挥官一级的战将。
在鸦片战争实战中,蔡李佛七星刀的地位仅次于九龙叉。
七星刀,蔡李佛的重兵器之一,刀重7斤(旧称16两一斤,不含刀柄重量),由传统关刀改良而成,刀背尾端及中上部设计有半圆倒钩,大小与洋枪枪管相近,因刀面镶嵌有七星图案而得名。七星刀适用于水上作战及与洋枪、火铳近身搏斗。
与蝴蝶双刀一样,蔡李佛七星刀也被收录在蔡李佛招式典籍当中。它威猛彪悍、节奏迅捷、刀法紧密、翻转跳跃、技法多变,深受蔡李佛人喜爱。